首页 产业新闻 AI折叠屏,差生报团取暖

AI折叠屏,差生报团取暖

产业新闻 58

    撰文 | 文烨豪

    编辑 | 吴先之

    经过多年苦熬,智能手机行业总算迎来了久违的春天。Canalys数据显示,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2%,对比过去,可谓是嗖嗖往上窜。

    春天,亦是播种的好时节,手机厂商们一个个像老农似的,卷起袖子,撸起裤腿,把AI和折叠屏这两大宝贝给凑一块儿,琢磨着搞搞“杂交”。

    当下的AI手机和折叠屏手机,虽各自都有着不少花样,但整体却难成潮流——AI手机功能丰富,可用户热情不高;厂商耕耘折叠屏多年,却仍普及不开。正应了尼尔·波兹曼那句话:“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,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,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。”

    在此背景下,趁着赛道回暖的东风,将AI与折叠屏“杂交”,兴许能结出个大果子,为智能手机赛道找到一条新的出路。

    难兄难弟

    智能手机时代,尽管行业整体被收束,远不及功能机时代那般多点开花,但在同质化的表象背后,也不乏诸多指向垂类的产物,比如早先年的美图手机以及游戏手机等。而折叠屏手机与AI手机,作为手机赛道近些年传播热络的新玩家,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接棒的角色。

    然而,自2019年三星携折叠屏走入广泛的消费市场以来,其颠覆传统智能手机的结构设计,一度被认为是智能手机的未来,可随着时间推移,折叠屏手机的光环逐渐黯淡——销量数据层面仍在取得增长,折痕、铰链、软件适配等方面亦在不断改进,仍然无法掩盖尴尬的事实:终端消费者普遍将之视作另一门类,而非智能手机的接班人。

    因此,折叠屏并未创造出淘汰直板机型的换机浪潮,市场实际反馈并不如预期。

    AI手机虽然更加“年轻”,但从市场反馈来看,其现阶段似乎走上了前辈的相同道路。

    最近两年间,各品牌AI手机及大模型纷纷亮相,苹果也加入其中,但据光子星球此前在各门店了解的情况来看,截至目前,消费者对于AI手机的兴趣甚微,更多关注的还是手机的基本性能、影像能力和外观设计。

    而这,也直接影响了门店店员的态度——对AI功能的推介并不积极,售卖套路同之前别无二致。换言之,AI现阶段更多是锦上添花的增值功能,而非决定性的因素,亦未能大规模撼动主流直板机市场的格局。

    因此,折叠屏与AI手机两个细分市场,背负着颇为相似的宿命。尽管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不断推进,但就销量而言,却未能完全兑现预期,市场渗透率依然有限。据TrendForce预测,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1780万部,仅占智能手机整体市场约1.5%。而考虑到手机厂商在折叠屏供应链与大模型方面砸下的真金白银,故事或许正在走向一个难以为继的结局。

    究其所因,手机发布会与终端市场巨大割裂的背后,是商业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——用户需求才是市场的最终决定因素。手机厂商不能用自己定义的“好”去强行覆盖用户认为的“好”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,不要试图教用户做事。

    一个简单的例子,Kindle等电子阅读器既能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,亦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,但有许多人依然钟情于更加“落后”的纸质书的沙沙触感与真实的翻页声。

    而折叠屏同样如此,部分厂商习惯性地将折叠屏与直板机做类比,自我陶醉,质疑折叠屏明明在轻薄、价格层面均已追平直板旗舰,为何用户还是不愿买单。

    殊不知,直板机经过多年的演化,已经在设计、功能和用户习惯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。而折叠屏虽在形态上突破了传统,但倘若其无法打破这种平衡,那么它注定只能成为市场中的小众产品。

    即便是引领了触屏智能手机潮流的“iPhone时刻”,成功之处亦绝非单纯的滑动解锁,而在于硬件、软件与生态系统的无缝整合。而这,意味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变革,绝非单一技术突破所能实现。

    AI折叠屏,歪打正着

    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,做生意需要一些运气,科技创新也是。

    对手机厂商而言,当手中握有一枚硬币,还未知抛起落下后的一面是正是反的等待过程,该如何迈步?向左走,向右走?相较于二选一,将二者堆叠,既是所谓的“复合创新”,显然也是最稳妥、避免资源浪费的选择。

    而折叠屏与AI,一个代表着硬件结构的创新,一个则象征着软件智能,看似毫不相关的两条技术路径交织在一起,却有如瞎猫碰上死耗子,似乎能产生相互促进的“化合反应”。

    折叠屏手机为追求轻薄化设计,相较传统直板旗舰,硬件层面往往有所取舍。比如影像方面,受限于折叠结构的空间限制,折叠屏手机通常无法搭载更大的影像传感器与更复杂的镜头组。这使得折叠屏手机在C端市场中除了“折叠”与“办公”等少数卖点外,显得乏善可陈。

    而通常,对一款产品而言,重要的不是查错能力,也不是改错能力,而是容错能力。而增加产品的容错度则必增加其冗余度,最后得到的往往是一个“水桶”,而不是一个精致的水杯。

    而折叠屏机型,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“水桶机”,各方面配置较为均衡,但除了折叠本身之外,很难在屏幕素质、影像能力、性能层面拿出超越直板旗舰的亮点。即便是折叠屏涉入较深的办公细分市场,对于手机厂商而言,仅凭大屏这一单一优势,以及在OS中塞入一些工具化的办公应用,亦很难满足现阶段日益复杂、细分的办公需求。

    在此背景下,AI起到了“放大镜”般的作用——AI对办公场景的改造无需赘言,而借由AI,原本“四不像“,难以找到自身定位的折叠屏,势必将变得愈发垂直,从而更加深入商务办公市场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折叠屏有着目前AI助手、应用迫切需要的“空间”。

    这并非单纯物理层面的扩展,亦是AI应用功能与体验的延伸。当前阶段,诸如vivo蓝心小V、OPPO小布助手等智能助手,作为激活手机AI能力的“入口”,通常以浮动窗口的形式呈现。

    这样的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智能化的交互体验,但在实际操作中,AI助手的浮动窗口常常占据屏幕一角,不仅限制了视野,还增加了操作的繁琐度,用户往往需要频繁在应用、文本与助手窗口之间来回切换。

    这一桎梏在更广泛的AI应用中同样存在。例如,当用户试图将文心一言生成的祝福语复制到微信对话框时,仍需经历繁杂的操作流程,打断了用户的操作流畅性。

    而在折叠屏上,此番问题迎刃而解。折叠屏为AI助手及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,无需切换,亦不会干扰其他应用的正常使用。以三星AI折叠屏新品为例,其双屏对话模式,使对话双方能够分别通过主屏幕和外屏查看AI加持下的实时翻译结果。

    这既意味着,折叠屏与AI,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补足对方的短板,并强化彼此的长板——折叠屏对屏幕空间的扩展,使AI手机则获得了其亟需的“空间”;AI作为效率武器,则为折叠屏撕开了挺入垂直办公市场的口子。

    同样的案例,亦发生在PC赛道。今年初,微软宣布在Windows PC键盘的右Alt键旁边,增设Copilot键,用以直达由微软AI驱动的Windows Copilot服务——要知道,Windows PC键盘上一次改变,还要追溯到1994年。

    也意味着,AI时代洪流下,愈发强势的AI应用,正在解构过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——硬件不再只是被动的载体,而是将同AI耦合,成为丰富智能体验的重要一环。

    终

    从现阶段手机赛道的形势来看,AI+折叠屏或许将成为手机厂商们共同的新故事。

    尽管此番烈火烹油的产物,或许仍无法打入大众市场,但其所能覆盖的办公赛道,作为垂直市场具备着巨大的潜力。纵观消费电子行业,从苹果的MacBook系列、iPad Pro与Vision Pro,再到Meta的Oculus与微软的HoloLens,都曾将办公场景视作硬件销售的推力。

    有如Windows系统早期,当空接龙用户使用率一度高于Word和Excel,可到了2024年,当空接龙不在了,蜘蛛纸牌也不在了,Word和Excel却活到了最后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AI时代,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朝花夕拾——无论是高通还是联发科,都在以AI能力这一新维度标榜自身芯片,苹果更是直接汰换了“前朝元老”,这意味着,影响手机行业多年的“性能溢出”正在成为过去式,过往智能手机硬软件协同进化的逻辑或将重新回归。

    而AI折叠屏,恰恰身处新逻辑下的浪潮之巅。眼下,手机赛道的严冬正在散去,而蛋糕就在眼前,AI折叠屏有理由分得一杯羹。

    只是,过去几年间在折叠屏领域踌躇不前的苹果,自从其AI蓝图逐渐铺开后,折叠屏步伐正有所加速。或许,其他手机厂商应该感受到些许危机感了。